新聞動態(tài)
|
工作進展
11月15-21日,由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園、在地自然教育聯(lián)合承辦的云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秋季“讀城”研學活動在昆明植物園展開,26個班近1200名的師生在“感受自然之力”植物園實踐活動中體驗了絢麗的植物之美,在快樂的探索學習中學到了豐富的植物知識。 本次研學課程由昆明植物園和在地自然教育聯(lián)合開發(fā),共5個模塊。上午3個模塊昆明植物園負責帶領師生們完成戶外探索學習單,本次活動精選了植物園中秋天時最為特色的三個專類園作為探索路線,探討植物變化之謎、植物生存之道和植物進化之力。探索學習單區(qū)別于常規(guī)的作業(yè),大多數(shù)是開放性的問題,由指導老師發(fā)問、提示、解答,同學們分成小組,通過問題思考、探索而得到答案,而老師也可以隨機拓展話題,引申更多的知識,既能提升學習能力,又能建立團隊意識和協(xié)作精神。 同學們從秋天植物變色之謎開啟了探索之路。植物園的老師從他們來秋游的想法讓同學們開始思考觀葉觀果園的意義,并揭示了秋天葉片變色、果實變紅的奧秘,激發(fā)了同學們完成探索學習單的興趣。雞爪槭、五小葉槭、君遷子、漾濞槭、火棘、銀杏,學習單上一系列秋天彩色植物通過老師精彩的解說,同學們了解了這些植物。而老師拓展性地講解了“楓樹”的含義和類型,演示了槭樹種子的飛翔之旅,暗示了銀杏名稱的由來,揭秘了果實色彩的功能,最重要的是讓同學們?nèi)ビ^察植物間差異:不同楓樹葉片的形狀、不同火棘果實的顏色、不同柿樹果實的大小等等問題。觀察是科學家必備的技能,也是一項能在青少年時期打磨的技術(shù)?!巴邸笔峭瑢W們在觀葉觀果園的一聲驚嘆,而附小的老師們更是由衷贊嘆“植物還可以這么玩”。 熱帶植物生存之道是同學們的第二站旅程。扶荔宮是收集熱帶植物、展示熱帶景觀的溫室群,大多數(shù)植物都是平時見不到的,尤其是秋天落葉繽紛的時刻,這里還保持著綠意盎然。同學們在這里了解到雨林植物的生存法則,探索雨林巨人望天樹和世界上最毒的植物;觀察沙漠植物的生存之道“仙人掌葉片消失之謎”、“猴面包樹是怎么儲水的”。雨林之謎在于很多時候同學們只能通過書本、影像,加上想象構(gòu)思才能完成,熱帶冒險之旅把豐富的想象力和最真實的現(xiàn)象相結(jié)合,同學們帶著興致去探索映象中的“熱帶雨林”,來獲得最真實的“熱帶雨林”,了解雨林深處那些神秘植物的生存之道。 而植物身上種種神奇之處只不過是進化的結(jié)果,探究植物進化之力是同學們第三站旅程。植物科普館以植物主題的博物館,系統(tǒng)地介紹了植物家族的起源與進化、植物與人類的關(guān)系、云南植物在中國和世界的地位。同學們在這兒了解到第一種登上陸地的植物,觀察化石與現(xiàn)實植物的相同與不同之處,思考植物與人類衣食住行的關(guān)系,認識云南八大名花,探索奇特的植物種子。結(jié)合之前的學習任務單,同學們意識到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進化,自然選擇是所有進化的動力。植物進化到了今天,它是這個星球上所有生命賴以生存的基礎,而最終的結(jié)果是人類為了更好的利用世界而善待自然、善待生命。 下午自然體驗實踐活動由在地自然教育完成,共2個模塊組成:自然體驗和自然實踐。通過“葉子大比拼”的體驗活動,打開和引導同學們的感受力,來認識植物的變化,并在游戲中建立同學們的團隊意識與合作精神;通過認識植物園中秋季隨處可見的種子和其他自然物,同學們進行收集、整理、鑒定和收藏,做成自己的“自然博物館”。 據(jù)悉,本次實踐活動為期5天,是昆明植物園承接人數(shù)最多的一次研學活動,也是第一次承接如此超大型研學活動,平均每天5個班共200人師生來植物園開展探索活動。研學區(qū)別于秋游,游走中探索、學習,寓教于樂、因材施教。隨著這類活動的開展,昆明植物園不僅僅是向越來越多的師生單單普及科學知識,而更多地傾向于探究式學習“看到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問題、尋找答案”,這樣的教育方式有助于科學知識的傳播、科學素養(yǎng)的提升、科學精神的弘揚。
活動現(xiàn)場 (責任編輯:李雪)
|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備05000394號】
地址:中國云南省昆明市藍黑路132號 郵政編碼:650201
點擊這里聯(lián)系我們